合纵连横”与普通的诸侯结盟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正文

【编者按】合纵连横的特征

战国中晚期,人们将包括合纵连横在内的各种外交斗争模式都归为“外事”。策士曾说“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蠹》)。合纵连横是春秋和战国早期外交策略的延续,它继承了许多诸侯结盟的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呈现出大争之世的世道人心。

首先,合纵连横是策士积极参与的结果。春秋时代和战国早期,诸侯的外交决策是由各国君主和执政共同作出的,而合纵连横时代多了策士这个群体,他们会积极参与到各国外交决策中,使各国外交决策多了一种“外力”,而这种“外力”有时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公孙衍影视形象

典型的表现就是策士往往以他国势力代表的身份出任所在国的宰相等高官。如“张仪为秦之魏,魏王相张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能出任魏国宰相是因为他背后代表着秦国势力,魏国的这一做法也是向秦国表明魏国将坚定地站在秦国一边。作为魏国宰相,张仪要参与魏国内外事务的决策,某种意义上也是在监督魏国的外交政策。

再如公孙衍,他为了巩固魏、齐、韩联盟,在与齐国宰相田婴缔结盟约后,由田婴之子田文出任魏国宰相,公孙衍则出任韩国宰相。

自张仪、公孙衍开启携一国之重出任他国高官的模式后,这一做法随即普遍展开:公元前308年,秦国重臣樗里疾出任韩相;公元前299年,齐国重臣田文出任秦相;公元前298年,赵国重臣楼缓出任秦相;公元前281年,秦国重臣魏冉出任赵相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重臣也可以视为一国派往另一国的人质。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了太子、诸公子外,朝廷重臣也可以作为人质。公元前610年,晋国不满郑国对楚国示好的行为,于是郑国派太子夷、大臣石楚到晋国做人质;战国中期,魏大臣庞恭曾和太子一同到赵国做人质。还有大臣单独做人质的,如公元前589年,宋国与楚国讲和,宋国将执政大臣华元送到楚国当人质;战国中期,魏国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楚国,魏国将大臣董庆送到齐国当人质。

返回网站首页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相关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