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与普通的诸侯结盟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  正文

【编者按】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各诸侯国彼此亦敌亦友,时而联盟时而作战。直到战国时秦国逐渐一家独大,纵横家们提出了“合纵连横”的主张。从此,合纵连横成为战国时代的典型标志,但其本质仍是诸侯间的结盟。

所以问题来了,本来就是诸侯争霸,无论是远攻近交还是远交近攻,无非都是结盟与制衡,为何又会出现“合纵连横”的叫法?它与普通的诸侯结盟又有什么区别?

合纵连横一词的起源于流变

“合纵连横”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是西汉才出现的。

严安上汉武帝书云:“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纵连横,驰车击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因“从”“纵”相通,“横”“衡”相通,所以“合纵连横”也写作“合从连衡”或“合从连横”。

学者指出,“从”“衡”才是本字。秦汉之前,“合纵连横”也确实用“从”“衡”来表示。

韩非子说: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五蠹》

不过,这个定义并不准确,我们来看两个事例:

第一个是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五国合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史记·楚世家》),当时秦、楚是强国,魏虽然衰落,但仍强于韩、赵、燕三国,所以这场合纵战争是一个强国率一批中小国家进攻另一个强国;

第二个是公元前288年,秦、齐、韩、魏、燕五国曾打算连横攻赵,《战国策·赵策一》称:“五国之王,尝合横而谋伐赵,参(即“叁”)分赵国壤地。”当时秦、齐是东西两强,燕、赵次之,韩、魏最弱,所以这场连横战争是两个强国率一批中小国家攻打另一个强国。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韩非子的话并不能准确概括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情况。但韩非子就生活在战国末年,他的定义肯定适用于当时合纵连横的情况。战国晚期,秦国一强独大,其他诸国相对而言是“众弱”。那么,韩非子的话就可以理解为:诸侯联合起来对抗强秦叫做合纵,一国联合强秦攻打其他诸侯叫做连横。

返回网站首页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相关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