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互联网思维“驱魔”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编者按】在供应链上构建供求一体化关系体系是容易的,厂商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是现金流量及利润空间。可口可乐公司可以凭着一瓶可乐构建起庞大的厂商一体化的分销及零售网络体系。厂商之间依靠有效的策略协同,做大现金流量,做大利润空间,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基础。

随着供求关系的逆转,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的焦点势必从分销与零售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从供应链转移到需求链。可以想见,谁能把消费者组织起来,形成与消费者的一体化关系体系,谁就能获得强大的市场力量,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

问题是,高度分散化的消费者如何组织?而且,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是固有的。生产者讲究的是效率,与效率相联系的是标准化和规模化手段的利用;消费者强调的是效用,与效用相联系的是效用递减规律。两者如何构建起对立统一的基础?

在互联网手段问世之前,企业生产者只有产品思维、产品经济的思维,无法有效地走进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走进需求链。只能用品牌的手段与产品的手段去连接消费者,谋求持续交易的基础。

从本质上看,品牌以及美誉度和知名度,说破天,也就是产品的一种信用背书,使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变得容易,使交易的机会能够更多地发生在自己的产品身上,如此而已。建立品牌只是一种单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并没有产生对消费者做贡献的内涵,也没有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与互惠。因此,建立品牌的过程只是一种投资或成本投入。如果品牌建立不起来,那么品牌建设的费用纯粹就是一种销售费用了,变成一种促销费用了。羊毛无法出在猪身上了。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产品连接,用产品去连接消费者,强化消费者持续购买的动机。这种重复购买的动机,不来自于产品的体验,而是来自于连接消费者或用户的产品黏性策略。

最野蛮粗暴的策略,就是在产品中增加一些添加剂或别的什么让人上瘾的东西。厂家和商家愿意把它叫做偏好。这都是小商小贩的勾当,比如大量使用味精或者辣椒,就能产生一种偏好,诱导消费者重复购买或消费。不少高科技人才,在为一些公司干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

真正称得上产品连接的,应该是着眼于消费者的产品使用过程的连接,以吸引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即所谓培养忠诚的客户或回头客,以及开发客户的潜在价值等。人们相信,你的产品在改变消费者的同时也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适合你所选择的目标消费人群。反之亦然,消费者在选择你的产品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使自己更加适合于你的产品及其特有的供应能力。此之谓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返回网站首页查看更多 >>

最新评论

相关热点新闻